“楼上”创新、“楼下”创业,“深圳十大杰出青年”为何受《人民日报》关注?

青春深圳 2024-03-13 15:28:24 浏览 1100

“3月13日,《人民日报》06版要闻刊发《各地区各部门创新机制、搭建平台、强化激励,推动科技成果转化——从创新链的好技术到产业链的新应用》,文中报道了2023年“深圳十大杰出青年”获得者、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、材料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钟超,通过“楼上”创新、“楼下”创业,将前沿技术与市场需求高效对接的故事。


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研究和生产的重要桥梁,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企业自身直接研发形成成果转化,院校和企业形成共同体,这样的趋势、方向是对的,要快马加鞭,把激励、促进政策进一步抓好。


如何打通堵点,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?各地区各部门探索制度创新、院企合作、强化激励等方式,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,为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、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动能。




在广东深圳光明科学城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,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、材料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钟超有两重身份——既是科学家,也是企业家。


创新中心实行“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”模式,“楼上”的科研人员利用大设施开展原始创新研究,“楼下”的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。1.2万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里包含了入驻企业办公室、共享实验室以及会议室等配套设施。


“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前沿技术与市场需求的高效对接,推动科技成果转化,也能激励人才培养,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成果转化的更多可能性。”钟超说。


“把好点子在实验室里变成新技术,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。”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海荣说,让实验室里的新技术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,需要一个好的转化机制,使原创性、颠覆性技术尽快与产业结合起来,真正变成生产力。而深化产学研合作,能有效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供需矛盾,更好地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。


不仅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,在广东,不少高校、科研院所都坚持科教融汇、产教融合,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力量。广东省科技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杨军介绍,目前广东有高新技术企业7.5万家,近10万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优惠,孵化器、众创空间均超过1000家。同时,广东全面推进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,打造集“有组织科研+有组织成果”转化于一体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枢纽,并持续优化高水平、多层次的实验室和平台体系,丰富高质量科技成果源头供给。


“这些年,越来越多的国家项目在鼓励企业与科研人员共同开发,说明国家在大力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,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,这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。”对于发展前景,钟超信心很足,“希望未来有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能够成功转化。”



▲点击阅读《榜样力量!2023年“深圳十大杰出青年”是他们》


值得一提的是,钟超曾获评2023年“深圳十大杰出青年”,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,同时也是一位创业者。今年春节后开工第一天,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深圳召开,关于高质量发展,他这样说,“科技浪潮滚滚而来,拥抱新的‘科学的春天’时不我待。合成生物学目前是国际竞争的焦点领域。作为合成所的一分子,我们团队也正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布局前沿材料合成生物研究,通过与企业合作,共同开发能够发掘新型生物材料的IT工具,并积极推广新材料在医学和其他领域的应用,为广东省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。”

对于未来的创业方向,钟超有着自己的见解,“在国家发改委‘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’模式理念的号召下,依托于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成果,团队两年前成立了初创企业,面向国家经济主战场,通过科研产业‘双环耦合’去探索全过程创新生态链,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深圳力量!”